劳务外包藏 3 大陷阱!企业避责不成反吃官司,打工人维权必看这 4 招

发布人:admin
浏览量:
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31日

“签了外包协议就不用担责?”“外包员工出事与我无关?”2025 年新政落地后,劳务外包领域的这些误区正在引发大量纠纷。云南省高院近期发布的典型案例显示,近半数劳动争议都与外包用工的责任认定有关。无论你是企业管理者还是职场人,这些关于劳务外包的真相都藏着你的切身利益。
 

 


 

 

PART.01

别再混淆!劳务派遣与劳务外包差得不止一字

很多企业想用外包 “省麻烦”,却因搞不清概念踩了红线。二者的核心区别体现在三个维度:

从法律关系看:劳务外包是双方商业合作,企业买的是 “工作成果”,适用《民法典》;劳务派遣是三方用工关系,用工单位买的是 “劳动力”,受《劳动合同法》严格约束。简单说,外包是 “包出去完事”,派遣是 “派人来干活”。

管理权限更能体现差异:外卖骑手陶某某虽签了劳务协议,但接单、派单全由配送中心管控,工资标准也由其制定,法院最终认定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。这正是 “假外包、真派遣” 的典型 —— 只要发包方可直接管理员工,就会被视作派遣,需承担相应责任。

风险承担上更是天差地别:外包中员工工伤由承包方负责,而派遣中用工单位可能承担连带责任;新规还明确,劳务派遣用工量不得超总量 10%,外包则无此限制。

 

PART.02

企业必踩的 3 个坑:避责不成反赔巨款

 

不少企业把外包当 “避风港”,却在实操中频频触雷:

陷阱一:违法转包给个人。

某工程材料公司将业务包给自然人乙某,乙某招聘的仝某受伤后,企业因 “实质用工” 被认定存在劳动关系,需承担工伤责任。新规明确,将业务发包给无资质个人,用工责任仍由原企业承担。

陷阱二:合同约定模糊。

某企业外包后勤服务时,未明确保洁标准与安全责任,保洁员摔伤后,因合同未界定风险划分,企业被判承担 30% 赔偿责任。外包合同必须写明工作成果标准、安全责任归属等核心条款。

陷阱三:挂靠经营藏风险

杨某将客车挂靠在某交通公司,聘用司机王某某工伤后,交通公司因 “获取管理收益却未缴社保”,被判支付全部工伤保险待遇。被挂靠单位即便不直接用工,也可能担责。
 

PART.03

打工人维权指南:4 步拿回合法权益
 

面对外包乱象,劳动者不必陷入 “投诉无门” 的困境:

留存关键证据:保存工牌、排班表、工作群聊天记录等,这些能证明你受发包单位管理。陶某某正是靠 APP 接单记录和工资表,成功确认劳动关系。

明确维权对象:若被直接管理,可同时向发包方和承包方主张权利;遭遇违法分包,直接找具备资质的原企业维权。

工伤维权有捷径:即便没有劳动关系,只要是因工作受伤,违法分包的用工单位需直接承担工伤保险责任,可直接向人社部门申请工伤认定。

举报 “假外包”:发现企业用外包名义行派遣之实,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,新规对 “假外包” 的处罚力度已提高 3 倍。

 

PART.04

合规建议:企业与员工的双赢之道

 

对企业而言,合规才是真正的降本:优先选择有资质的外包商,核查其营业执照与行业资质;签订合同时明确 “不直接管理员工” 的条款,避免下达直接指令。

对劳动者来说,签约前务必看清主体:与外包公司签合同时,要确认其是否缴纳社保;被要求签 “劳务协议” 时,留意是否有实质管理条款,必要时咨询劳动部门。

 

2025 年的用工市场,合规已成底线。劳务外包从来不是避责工具,而是专业分工的选择。企业守住合规红线,员工握紧维权武器,才能让这种用工模式真正实现双赢。

 

返回顶部

全国热线

业务咨询:18560153871
业务咨询:18560133781
业务咨询:18953194566

联系我们